学了那么多知识,离真实世界却越来越远?走过那么多风景,仍找不到那个真正可以安顿自己精神的“故乡”?在一个不被允许停下的时代股票配资平台那个好,我们如何在确定性和开放性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?
当代年轻人是否有很多迷茫?奇葩说人气导师刘擎对话清华社会学者严飞,帮你在“卷”与“躺”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。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》由八场诚挚交心的长谈组成,是两位学者写给所有焦虑之人的“答案之书”。
两位作者结合历史、自然、科技、文化、政治、哲学、社会学等众多元素,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,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,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,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,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,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,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、批判性的思考。
经出版社授权,第一财经节选了书中部分篇章,以飨读者。
严飞: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在异乡漂泊,一边渴望着精彩人生,一边付出巨大的代价,身在其间的每一个人,都无法幸免。为了动辄几百万的高额房贷,每天起早贪黑、披星戴月,到了周末就累得只想躺在家里吃外卖、刷短视频。这样的异乡生活,是否意味着一 种巨大的妥协与牺牲?在强烈的无根感面前,我们应该怎么办?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,到底应该做出何种选择?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《大城市与精神生活》一文中所提出的一个经典问题,就是:“一个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如何保持独立个性并存活?”
我最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,年轻人沉迷上了社区夜校。40元就能在夜校里上一节乐器、刺绣、书法或绘画课,这些活动也变成了年轻人逃离日常工作单调性的一种方式,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公司格子间里拼命对齐颗粒度的年轻人来说,他们的精神世界无处寻觅,下班后去健身又太贵,反而是在社区夜校里找到了一方新的天地。通过这些课程,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有趣的新技能,并且还会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,这些在他乡漂泊的年轻人就这样一下子自然连接了起来。
刘擎:这特别有启发性。最近在上海也开始流行年轻人上夜校的风尚,这是他们尝试让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事物、和周边世界建立联系的努力。我觉得人类学家项飙老师讲的那个“附近的消逝”是不可避免的,要想在原来的地理位置上重建“附近”非常困难。但在另一方面,你总是可能重新建立自己的“附近”,也就是说,无论你走到哪里,都可能在你的所到之处去寻找和培养自己与“附近”的关联,这其实就是安顿自己。当然,这在今天比在传统社会要难得多,但也总有可能在异地他乡重新安顿自己。以前苏东坡写过一首给朋友的诗,其中有一句就说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怎么才能安心?我觉得仅仅在一个地方找到工作可能是不够的,你要进入一个社群,有自己的community,上夜校可能就是一个方式。
严飞:需要人和人之间那种真实的连接,而不是把自己完全抛置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。现代人需要建立一个精神上的故乡。俗话说“三十而立”,立的不是金钱的饱满,而是个人的精神世界,一个活在世界上感到意义的生活锚点。
刘擎:对,就是要应对那种悬浮的、无根的状态。这需要你在一个地方扎根,这不是说一辈子也不离开某个地方。而是说无论到哪里,都要与周遭的人与物发生深入一些的关联,否则就只是过客。比如,我们在这里访学只有十个月的时间,就在此地结交了许多不同的朋友,有美国人,有海外客居的华人,也有和我们一样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。大家一起吃饭、出游和交谈,慢慢就找到了社群的感觉。我们不会因为远离故乡熟悉的环境就封闭自己,在陌生的环境里更需要打开自己。当然,结交朋友也是有选择性的,往往是和你有共同爱好的人,也会有吸引你的“他者”。你没有办法独自扎根,总是要建立某种connection,有了这种联结,才能扎根,让自己在异乡的生活也能蓬勃生长。
严飞:在形成社区的过程中,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出现。例如,你可能会发现某人和你来自同一个地方,大家都可以讲出地道的家乡方言。芭芭拉·卡森就曾说,乡愁背后是语言,是对某种语言的眷恋。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,它映射出我们对家乡的怀念,一旦大家说起家乡话,马上就能打成一片。上个礼拜我去了趟加州,拜访我以前的老师和同事时,遇到了一位新朋友。我们坐下来刚刚聊了五分钟,就发现原来是老乡。
刘擎:南京人。
严飞:对,不仅是南京老乡,而且我们的父母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,甚至我们的爷爷辈也是。从小我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单位院子里,上同一所小学和中学。这种连接一旦被发现,我们马上就开始用南京话聊了起来,分享旧时街道的记忆、过去的老师。比如小学的老师,她叫什么名字,教过什么科目,你还记得吗?我们还开始分享小学时候的照片。虽然刚刚认识五分钟,但十五分钟后我们之间就建立起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。正是这种共同的语言背景,带来了意外的惊喜。
刘擎:我们谈了这么多,对于如何面对乡愁这个问题,会有什么启发呢?当然这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,当今这个世界上谁会有标准答案?但我们的对话可能提供某种思路,或者 说是某种参考答案吧。
严飞:刘老师说得很好。把世界作为我们的参考答案。
刘擎:我想说,人们完全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来扎根,并与所在之地相互发生影响。比如说今天我跟严老师一起拍摄视频的这个地方,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,这是哈佛大学的地方,但你会发现我们的背后有汉字的书法条幅。现在也有些师生在争取,关于中国的研究是不是可以用中文来写博士论文?因为有些与法语和德语相关的专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。
严飞:还有西班牙文,这里很多人都在讲西班牙文。
刘擎:对,前不久我参加过一个会议,是费正清中心和亚洲协会主办的讨论中国问题的会议,有美国的汉学家、中国研究专家,也有母语是中文的中国学者,在这个会议上,主办方就提议,让与会者自己选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来发言。另外我也发现,目前在美国各地的中餐馆,比30多年前我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,要多很多,也要好得多。你看,世界也在流动中改变。一个四川人到上海工作,想念川菜的时候不用回四川,在上海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川菜馆,现在中国人在美国也可以找到许多不错的中餐馆。
这让我想起一位我们共同的朋友,她有一个特别好的表达,就是当我们面对那种无根的漂泊感的时候,可能很容易失落,感到不知身处何处,好像是生活在“nowhere”,但 是她说,我们可以将“nowhere”这个词拆解之后转变为“now here”,此刻就生活在这里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一时找不到自己可以归属的地方,可能漂泊在北上广或者在异国他乡,但我们可以就从当下的这里开始,在这里重新扎根,就是“且认他乡作故乡”。这不是说你一定要在这里永远生活下去,而是说每在一个地方生活,你都可能在此地建立关联,与自己的朋友、亲人、志同道合者联结起来,然后重新将自己与内心最深的渴望关联起来,从而安顿自己。
严飞:尽管我们扎根异乡,在这里寻找着新的连接,不断地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和生命的广度。但同时,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——我们可以随时启程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回家!
刘擎:是的,随时都可以回去。每个现代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同程度的异乡客,哪怕你留在故乡,也可能会心生一种异乡感。但应对乡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,我们都有可能把nowhere变成now here,最后可能会找到一个地方,或者获得一种方式,能够跟自己生命当中最深刻的渴望建立紧密、亲切的关联,获得自在和从容,于是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。
严飞:对,其实就是朱光潜先生的六个字“此身、此时、此地”。
刘擎:对,“此身、此时、此地”。
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》
刘擎 严飞 著
上海人民出版社·世纪文景 2025年1月
举报 文章作者刘擎
严飞
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“春运”承载了中国人许多难忘的记忆,其中种种细节尤为触动人心。
175 01-27 12:58媒介技术和工具不只是把人的注意力开发为商品,它们还发掘出人在懒惰这方面的潜质。人如果能够放弃表达,如果工具能笑得比你更彻底,更撕心裂肺,人就会放弃笑。
30 01-27 12:34我们不甘愿留守在家乡安顿自己,总是想要出走,去探索外面的世界。所以才有了“故乡”。如果你不离开家乡,就没有所谓故乡,故乡是过去的家乡。有故乡的人就已经离开家乡了。
295 01-27 11:22每个在路上的人,都像是驾驶着无岸之舟的奥德修斯,怀揣着回归家园的渴望,与魔幻莫测的海洋搏斗。
84 01-27 11:09苏娅以细腻准确的笔触,将阅读者带到高山与荒原的现场,这里时而丰饶美丽股票配资平台那个好,时而粗粝原始,有着无尽丰富的色彩、声音与形态,以及,一只正等着与你相遇的黑翅鸢。
125 01-24 14:5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股票配资平台_10大炒股配资公司_证券炒股配资网观点